查看原文
其他

30余位艺术家在北京,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合一”的未来世界

许毅博,《透明社会:那一缕光》,展览现场

牛艳寒,《一个惶恐不安的时刻》,展览现场

北京798CUBE

“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

以人工智能为楔

集中、系统性地为观众呈现

34位(组)艺术家的42件作品

以机器人艺术形式
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关系
聚焦人与机器在艺术创作中的交融与共生
为观众呈现一场“艺术+科技”的精彩视听体验
探索机器人艺术时代的无限可能
……

 文末福利 赠送展览门票 


邱宇,《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被控制的眼睛在看他···》,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办、798CUBE承办,探讨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人类、机器、社会、自然如何共处,才能营造人机合一的未来世?AI与未来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科学主义如何在矛盾中获得共识?


“对于未来,我们抱着人机合一、人机共存的愿景,同时以此作为未来艺术的价值判断。”这种共存与融合的愿景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正日益成为现实。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生物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高峰,《造神计划》, 展览现场

当我们迈向人机合一成为常态的未来时,自主权和控制权问题是这场讨论的核心。艺术一直是探索和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媒介,而在人机合一的背景下,艺术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深入探讨了这种融合的复杂性,探讨了身份、意识和存在的本质等主题。

展览的观看之旅由牛艳寒构筑的“信任考验”开启。开始这次展览的观看之前,需要经由“一个惶恐不安的时刻”通向其它展厅,以压迫的危机感建立并加强对机器及展览空间的信任。

冷培雯,《您好》,展览现场

通过考验,进入一层展厅,邓碧文的作品《AI意志》将人类意志与AI意志置于矛盾的两端。艺术家在现场放置一组以哲学家和科学家命名的AI机器人,以古希腊语的“自由意志”和 “隶书:率性为生”为文本,机器人在意义为“自主意志”的线性轨迹中遵循着人类的规则进行运转,这无不体现出一种对立意味。对于这一悖论更直观的探讨,则展现在李杭的《模仿游戏》里,艺术家更直截了当的向观者提示了AI的另一种受人类意识或肢体操控的非自由意志。作品主体是一个婴儿形态机器人,它可以识别并记录观众的肢体动作,通过算法驱动电机进行学习和模仿,戏谑的表现手法旨在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机器智能背后的技术伦理问题。徐戈的机器人“亚当”则几乎在以“行动”的方式,试图从电子屏幕中挣脱,摆脱人类意志的控制。机器人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在他们的作品之间展开了最初的博弈。

邓碧文,《AI意志》,展览现场

李杭,《模仿游戏》,展览现场

徐戈,《另一个无名的亚当(机械版)》, 展览现场

高峰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机械乌托邦”式的畅想,在《造神计划》中,人、数字人、机器人三者的关系在这件作品中得以讨论和重新审视,屏幕中的数字人扮演救赎者,正在为实体机器人进行神秘的操作。在如手术台一般的操作台面上,机器人在无望地转动机械手臂上下敲打着案台,发出绝望的声响,试图挣脱数字人的操控。林万山同样以神学作为概念的切入点,通过声音识别与超声定位触发装置主体不同的行为,试图构建一个混合神秘主义、技术物、生命体的多维作品的空间现场。丁思雨从神学复归于肉身,将人与机器的共生关系的探讨进一步深化,提示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后人类’语境中,机械形态的出现不断挑战了人类主体性的权威”。陈子健《后设器官》致力于重新构建一个纯净的生命系统。艺术家将身体器官机械化、流程化、可视化,通过对于身体数据的捕捉,传递到装置的循环系统之中,通过芯片的控制带动机械器官的运动,流动在器官之间的数据彼此映射,成为异化状态下的内在逻辑。郑达通过机械臂的运动,表现凯瑟琳·海勒(Katherine Hayles)所指出的“当今的主体有两个身体”,即“表现的身体”(重复的机械运动,掺杂着超出日常经验的反关节运动)与“再现的身体”(日常生活化的动作模仿),展现技术与人融合创造出的新型主体。

高峰,《造神计划》,展览现场


林万山,《耕魂乙》,展览现场

丁思雨,《新存在关系-2》,展览现场

陈子健,《后设器官》, 展览现场

郑达,《上传者》,展览现场

汪雪唅、刘明泽的互动音乐装置《成为音乐家-4》,通过人、机械的共同合作,传递着“刺激-反应”的机械因果关系。无独有偶,声音作为媒介连接展览的两个主体空间。来到地下一层,谭淦泉的《隐私奏鸣曲》将自己的隐私数据转化为声音装置的素材,通过抽拉自身部位来完成演奏。在人工智能时代,隐私和知识所有权的探讨及与之背后的伦理争议被不断提及,每个个体都是“网络”这条利益链之中的贡献者。

汪雪唅、刘明泽,《成为音乐家-4》,展览现场

谭淦泉,《隐私奏鸣曲》,展览现场

滕家琪《最后的狂欢》以脊椎骨与机械体的复合形态,生命的定义在此被逐渐模糊,艺术家希望以技术悲观主义的语境去反思:在这个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代里,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邱宇以不同生命特征的奇异“骨骼”为框架,在共同演化的过程中,抹平了生物学意义的差异,生命体与机器的缠绕,构成了新的联想与隐喻。胡森的作品同样展现对生命体的关怀,在作品《TA》中,艺术家通过气味与图像表现并放大“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在患病时出现记忆消退症状的过程。机械臂通过不断反复书写“我”的这一过程,重现患者在患病时中不断回忆抓取自己遗失记忆的过程,而墨色的黑水被隐喻或物象为终将陷入混沌的意识,对“我”的书写最后变为客体的“TA”。 何诚昊、麻淞滔、詹硕宇《图灵基》是一台可以AI识别蛋白质的生物计算机,艺术家通过与生物学家交叉研究的成果,展现碳基人工智能对于癌细胞的识别以及生物医学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可能。硅基与碳基截然不同的构造方式,也代表着两种智能形式底层的逻辑差异与对抗。

滕家琪,《最后的狂欢》,展览现场

胡森,《TA》,展览现场

何诚昊、麻淞滔、詹硕宇,《图灵基》,展览现场

“家”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社会空间单位,机器人的功能性也最先体现在此。王刘唯以重新编辑运算程序的扫地机器人的行为映射群体关系,展现出当代人群的“社交回避”现象。对伦理关系更进一步的探讨也体现在这一社会空间单位中,唐克扬以“家”这一空间关系展开,《机器人宅》模拟一个机器人建造容纳自己的房屋并试图挣脱牢笼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向我们展现在AI的快速发展下,机器逐步拥有了人在隐私、边界等诸多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张坤鹏、谢玥婷、段新月的《删除手机》着眼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机,以人机共生的视角,探讨人类对于手机沉溺、依赖的问题。

王刘唯,《黑无空白》,展览现场

唐克扬,《机器人宅》,展览现场

张坤鹏、谢玥婷、段新月,《删除手机》,展览现场

位于展厅末端,在一间昏暗的空间中,苏永健与吟光的交互装置作品《心术》以心脏的形态示人。当观者将手放置在心率传感器上,人类身体的心跳数据便和代码驱动的机器心跳产生联结,使机械心脏不断以抽搐和跳动来作以回应。机器与人类的心跳在此相遇,模糊了芯片与情感的界限,在这一刻,揭示了“人机合一”的关隘。

苏永健、吟光,《心术》,展览现场

“人机合一”的另一设想,旨在增进人类对驾驭这一不断变化的景观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设想一个人类和机器与社会、空间和自然完美融合的世界。展览还强调了社会意识和责任对于塑造未来的重要性。科技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并促使人们对伦理问题、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进行批判性讨论。伫立于一层展厅中央的互动装置来自于张沐辰的《大航海系列 未来N°2》,以“船”为载体,作品隐含了语义下的海洋环境,并将观者置于一种不确定性之中,从而开启了本次展览的另一副本,即万物共生,特别是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探讨。

张沐辰,《大航海系列未来N°2 》,展览现场

在一层展厅的高处,悬挂着李玮的作品《量子纠缠之智能机器人和我》,该作品由一名身着宇航服的太空人和机器人组成,两者用一根红线相互牵引着,形成对应的两股力,为观众呈现在宇宙视角下,人、机器与太空环境矛盾又紧密的关系。由炭叹发起的公共参与性跨学科表演艺术项目“Space Ark 2020”系列,以幽默、科幻的方式讨论2020后人类的总体境况,此次表演是这个项目的“3.0版本”,艺术家把深圳蛇口价值工厂气势恢宏的机械大厅化身为一艘宇宙飞船,以这座飞船展开在末世情况下,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冲突及博弈。

李玮,《量子纠缠之智能机器人和我》,展览现场

炭叹,《Space Ark 2020_Day 1381》演出片段,展览现场

张增增《轻抚你的脸》以古希腊雕塑《拉奥孔》头像为载体,重新诠释了古希腊神话经典下的动态瞬间,他以一种温柔和诗意的方式,化解了拉奥孔因和毒蛇缠斗而扭曲挣扎的表情。

张增增,《轻抚你的脸》,展览现场

来到拱廊空间,姜苏轩与科学家联合实验室共创的作品《微纳山水》,作品以小见大,用微观的视角,展现自然天地,通过展示微纳米机器人的群聚状态,具象化了协同集群的概念。接下来,展厅地面横着的几只树干映入眼帘,沈少民、许锦龙将科学视角下的自然观放大,“咚咚”的声音是被设置了编程的机器来回敲打着树干上的弹簧钉,随着锤子被反弹回无疾而终。艺术家试图通过这种反复无果的过程,表达科技在自然面前的无力和徒劳,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欲和破坏性。而名为《意义》的这件作品,也留下了意味深长的回响。拱廊空间的末端呈现的是刘畅的一组金属机械装置作品,羽毛、手臂,有机的生命体嫁接在无机体里呈现了最直接、原始、自然的面貌。地下一层展厅,王鹏程的《拾·遗》以一组开合式机械结构装置与之前的三组作品遥相呼应着,科技并不总是向人们传达刻板的冰冷印象,它依旧在后人类世下继续书写着万物的生命,重塑精神的自然生态空间。张振的“未来场系”系列则对自然的未来进一步探究和构想,艺术家为观者营造了一个后自然的场域:一方面,艺术家结合现实场地的在地性与对未来机器多感官的追问,打造一个光与声音、科技媒介与多重环境互相缠绕的多维度未来生态社区;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多个交叉理论影响下场域与系统的虚拟建设。

沈少民、许锦龙,《意义》,展览现场

刘畅,《桌游》,展览现场

王鹏程,《拾·遗》,展览现场

张振,《未来场系:生态社区的环状咏叹》,展览现场

许毅博的《透明社会:那一缕光》阐述了科技为我们生活营造的虚像,以盲文的形式指代盲人群体,通过转译由盲文形成的二进制代码形成空间中不循环的数字声音,探讨在科技的迅捷发展之下,以回归感知和自然来抵抗极端无欲的数字化时代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与之在整个负一层空间内首尾呼应的张澜涛的作品《世俗-秩序》,旨在探讨人与科技伦理新秩序之间的关系,带着一种批判的论调,通过这组装置,展现人类逆自然法则而行,并运用技术肆意篡改大自然的造物准则和生物进化规律。

许毅博,《透明社会:那一缕光》,展览现场

张澜涛,《世俗-秩序》,展览现场

之后,通过一间绿色透明的房间,进入张海超、李琨的所构建的数字结界。艺术家通过VR技术为为观者展现虚拟和现实边界被不断模糊的世界。作品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现实与虚拟的交界处塑造新的认知方式。虚拟和现实有时也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视觉来构建,文本的虚拟和现实也同样生动,Top30姚浩澜的“人类制造系列”以历史的纵向视角和未来考古学的方式虚构了一种幽默、谐趣的当下。艺术家通过廉价的塑料制品,为未来的人们展现当下的流行文化和艺术遗产。这种构建也可以让我们洞见我们的当下、历史及社会规则。

张海超、李琨,《不存在-数控权限》,展览现场

Top30姚浩澜,《MARS兄弟代驾系列1》,展览现场

最后,吕连涛的作品《嘘!》犹如将人拉回了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开头,仿佛一切从未发生,机器与石头碰撞产生的空洞声,就像来自远古的声响。人类、机器人以及这个有机世界,一切都复归为最原始的面貌,却让人不知是开始还是结束。一如这件作品的名字《嘘!》,请停下来,静静地聆听这空寂的宇宙之音。

吕连涛,《嘘!》,展览现场

吕连涛,《一排腿》,展览现场

“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是对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投射于未来世界的一瞥。而艺术是对话和反思的催化剂,促使我们思考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愿景。当我们站在这个新时代的边缘时,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激发人们对人机共生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为人类、机器人、社会和自然共生的未来提供一种想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创意广场798CUBE


展览时间

2024.01.13—2024.03.17


开放时间

10:00-18:00(周二-周日)

(17:30停止入场)


公众导览(免费)

平日(一场) 15:00

周末(两场)14:00,16:00


策展人

张海涛


艺术家

陈子健、邓碧文、丁思雨、高峰、何诚昊/麻淞滔/詹硕宇、胡森、姜苏轩/俞江帆、冷培雯、李杭、李玮、林万山、刘畅、吕连涛、牛艳寒、邱宇、沈少民/许锦龙、苏永健/吟光、谭淦泉、炭叹、唐克扬、滕家琪、Top30 姚浩澜、汪雪晗/刘明泽、王刘唯、王鹏程、徐戈、许毅博、张海超/李琨、张坤鹏/谢玥婷/段新月、张澜涛、张沐辰、张增增、张振、郑达


扫码购票



关于798CUBE



798CUBE坐落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核心区域,建筑面积 3600平方米,建筑体由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艺术家朱锫设计,是朱锫建筑所(Studio Zhu Pei)近年来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一系列实验性的创作实践之一,这座艺术区里的工业“盒子群”,充分展现出科技、艺术与工业遗产相结合的基因。以“Into the Unknown”为口号的798CUBE,致力于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并依托798艺术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名片的天生优势,打造一个面向大众,链接国际优质艺术资源与公众的平台,在新兴科技与前卫艺术孕育的语境中启发大众,并愿意持续、深入地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艺术语境之中。



 福利赠票 

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

展览门票


欢迎观众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展览的看法我们将会从优质留言中精选8条分别赠送1张展览门票

2024年2月28日 下周三
中午12点整为最终截止时间(最终解释权归MANA所有)



近期文章推荐




20个国家参与!中国·重庆国际光影艺术节幕后解析




2024年1月全球新媒体艺术盘点




2024第四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作品征集重磅开启!




2023年度精选人工智能算法艺术作品22件 | MANA网站


 项目推广及商务合作 

 添加微信:MANAbusiness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MANA新媒体艺术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